刑侦剧《读心探案》接棒《破冰行动》,“心灵猎人”PK高智商犯罪
罪案题材一直是全球影视作品的重要题材之一,1952年《天罗地网》在美国播出大获成功以后,这类题材剧发展已逾七十余年,美国罪案剧发展历史悠久,在各国影视作品中都获得拥趸甚众、经久不衰。1980年,中国首部罪案题材剧《邢警队长》播出至今有将近40年。纵观中国罪案剧的经济收益、受众市场,都有巨大的创新和升级潜力。但受限制的影响,这类题材的电视剧数量一直有所控制。今年是警匪剧大热的一年,《读心探案》冲突各种困难,应声而上,不失为一种精准的战略眼光。特别是近年来,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,微博、微信、抖音等社交平台的信息传播加速发展,“正义必胜”的信息无疑符合人们善有善报的心理期待,凝聚人心,获得共鸣!
《读心探案》以曹铭案件及数个相关联案件的侦破,塑造以刘晶为首的年青一代刑警形象,创新性探讨了当下社会,人们心理问题,以及造成的社会犯罪问题。《读心探案》从第一个故事开始有意致敬《纽约重案组》,在挖倔每个故事的人性上做足功夫,同时承袭了警察戏的故事形态。比如,故事开头主线要案系在主人公刘晶的身上,通过不断破案的过程中,一点点解开心扉,中间穿插了许志新、罗海、虎妞、王晓波等人的进行点墨式刻画,用真实感的警察生活,幽默亲民的台词,展现作品的朴实和热血。
特别要关注的是,作为一部刑侦剧,《读心探案》对剧中的情节、镜头、画面、台词都做了适当的处理,是可以进入黄金时段的警匪剧。它没有把描述的重点放在犯罪过程和血腥暴力上,也没有涉及重大社会影响的大案要案,每个案子都有一些发人深思的曲折,但案情只是为人物关系和剧情关系进行铺垫。比如第一个集“张天炸弹案”中,它保留了戏剧的张力和虚构,但弱化了现场,没有用重笔墨去描绘各方面客观犯罪的细节。这样处理的好处是:一方面避免了泄露最新的科技侦破手段,另一方面没有去描绘客观犯罪的细节,也就避免了引人模仿的方式流出。但同时,它又具有专业的知识性,刘晶利用心理读心止爆,结合了心理学的专业化内容,让观众感受到了反面人物的复杂性,从跌宕的剧情中,体会了正邪较量的激烈。当然,它不是弱化反面人物,而是传递了“犯罪分子无论多么狡诈和凶险,也逃不过警察的天罗地网”。
从故事结构来讲,《读心探案》采用主线人物贯穿到底,一集一案,或是两集三集完成一个破案的过程,可能是一个大爆炸案,也可能是扑朔迷离的人物命运。它以心理破案专家为刻画对象,有着显著的女性特征,喜怒哀乐也符合女性警察的情感,刘晶和同事们靠缜密的思维和机敏的逻辑破案。比如,“奶油小生骗财骗色”、“连环纵火案中案”,“女生宿舍迷奸大案”,等,这些案件剧情在一层层真相被揭开之时,挖掘了的社会原因,痛斥了人性的丑恶、金钱的诱惑等不端行为,通过刘晶日记里的阅历和视角告诉观众什么是“恰当”的行为,引导人们做深度的思考。这种职业更细化的警察人物设定,不仅吸收了以往罪案剧的长处,更是带领观众通过警察刘晶的情感去体会犯罪分子和受害者的情况。
毫问疑问,《读心探案》的剧情始终保持高度的理性与独立的判断,比如“公交炸弹生死时速”中,汪洋并不是一个坏人,他是被小偷冤枉才动了杀机劫持一车的人。他之所以会劫持,是因为孙总欠了他一大笔钱。孙总有意赖帐,他每次去找都被孙总不轰出来。欠钱不还,实在可耻。所以,最可恨的人是孙总吗?孙总的侵害大于汪洋吗?有的观众可能会被劫持者汪洋的情感牵着鼻子走,困惑于汪洋也是受害人。于是这里就体现了警察和普通群众的不同,在汪洋所带来的性命危害的时候,警察已经提前准备瞄准定位,万不得已,直接击毙劫持者。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,任何犯罪都具有社会社会危害性,是必须要打击和制裁的。
有别于粗制乱造的噱头网络剧情,这部剧的细节非常用心。它用了450个场景,穿插了140人多的角色,工程量超级大,可以说是注了心血拍摄。观众从这部惊险不断、一波三折的剧情感受到了“正义必胜”的畅快淋漓和情感宣泄。剧情在一步步剖析案情的同时,也让人们看到了现实中的种种问题,有的情节宛如一把快刀直刺黑暗,有的情节让人痛骂几句继续上路。《读心探案》没有迎合观众口味让剧情套路化,每一个情节点都打破了惯性思维,它也并不刻意用流量的噱头去吸引观众,它用现实题材的真实感让观感受到了剧情的专业性和励志性。有幸看到的观众,想必会从中获得启发。